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管理系统上线,这类传感器拥有超百亿空间
9月11日,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在深圳上线,实现对该市各类建筑碳排放标准制定及碳排量精确测控管理。该系统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发布。
据了解,该系统基于2021年上线运行的南方电网“双碳大脑”平台,通过和政企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市住建局建筑数据互通互联,打造针对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及管理的“参谋”。
在深圳,用电占建筑用能80%以上,用电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紧密相关。“我们系统通过采集建筑的用电、面积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耗及碳排放测算模型,可以精准计算出每栋建筑物碳排放量及用能强度等关键指标。”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庞宁介绍。
依托“双碳大脑”大数据分析功能,该系统还能分析各类建筑节能降碳潜力及其节能减碳贡献率,助力政府更有针对性地降低能耗。“该系统为深圳市进行建筑物能耗测算及标准制定、同类型建筑物间的对标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勘察设计与建设科技处处长龚爱云表示,目前,全市2万多栋建筑物已先行试点实现碳排放、能耗相关指标的自动采集计算,实现数据动态监测。
二氧化碳传感器市场前景可期
作为碳减排实施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势在必行,未来二氧化碳传感器市场发展可期。
二氧化碳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后,人们会感觉到不舒服。世卫组织建议尽可能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000 ppm以下。
二氧化碳浓度含量与人体生理反应如下:
350~450ppm:同一般室外环境
350~1000ppm:空气清新,呼吸顺畅
1000~2000ppm:感觉空气浑浊,并开始觉得昏昏欲睡
2000~5000ppm:感觉头痛、嗜睡、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
大于5000ppm:可能导致严重缺氧,造成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领域,二氧化碳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二氧化碳监测系统可以和新风系统联动,一旦二氧化碳浓度超标,便可以联动相关设备进行排风、换气。
此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在医疗领域也大有作为,例如,新冠病毒治疗中用到的呼吸机监测二氧化碳含量少不了高速响应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此领域需要长期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中蔬菜需要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1000ppm~1500ppm,所以塑料大棚中通常会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以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足时及时报警。
根据原理的不同,二氧化碳传感器主要可以分为固态电解质式、电容式、光纤、红外吸收等类型。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是当前较为主流的类型。
而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则是通过二氧化碳对于特定波段红外辐射的吸收作用,测得的辐射能量强弱来获得被测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好的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及空气质量检测设备等。
碳中和领域对气体的监测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还有其他温室气体,比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目前这类气体传感器工采网种类齐全,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访问工采网官网咨询。此外,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很多环节控制碳排放。由此涉及到其他种类的气体传感器,对着排放标准越来越高,也会对这些气体传感器提出更多的要求。
随着大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空调等的市场需求呈现扩大趋势,目前上述空气净化设备在我国家庭及商业楼宇中渗透率仍然较低,该领域有较大市场空间。且随着新兴技术的推动,气体传感器也出现了新兴市场,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据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1年全球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2亿美元,未来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3%,其中环境监测在所有应用领域中位列第三。
气体传感器可划分为半导体、电化学、催化燃烧、红外四大类型。受新兴市场推动,目前气体传感器的发展有三大方向:
一是微型化。利用硅基微加工技术或者多层陶瓷共烧结技术,采用厚膜薄膜混合电子技术,将传感器微型化,实现批量化制造,提高一致性和互换性,使其体积和功耗显着降低,能够应用于对低能耗和小尺寸有较高要求的领域。
二是新材料的应用。气体传感器的关键是气体敏感材料,敏感材料决定了传感器的各项性能,特别是选择性和稳定性。纳米材料、分级材料、杂化材料、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以及新型二维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应用,对于提高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拓宽气体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有潜在的意义。
三是智能化。单立传感器器件存在的问题可能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可以采用算法进行补偿提升,将多个相同或者不同类型气体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对其信号进行加工处理,采用先进的算法,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测量仪器的性能。
为适应消费市场升级潮流,气体传感器行业将逐渐向低成本、功能化、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升级换代速度加快。
碳中和下,气体传感器迎巨大机遇
自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以来,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成为了传感器产业内热议的话题。
人类活动已经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全球碳排放中在发电领域的消耗是二氧化碳最大来源。发达经济体(美国、欧盟)二氧化碳次要来源为交通运输、建筑消耗,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印度)次要来源主要集中于工业燃烧。因此,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等方式,让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确认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传感器必不可少。
碳中和领域对气体的监测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还有其他温室气体,比如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很多环节控制碳排放,由此涉及到其他种类的气体传感器,对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也会对这些气体传感器提出更多的要求。根据GMI的报告显示,到2026年气体传感器的出货量将会达到8000万个,市场估值超过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约在7%左右。
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不少工业企业从传感器到相应的仪器仪表以及数据分析系统都做了相应的布局,国内传感器企业在激光粉尘传感器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且凭借在粉尘、CO2、VOC气体传感器配套领域的组合策略,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